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题版块 >> 社科品牌 >> 学术大会 >> 内容
 
关于表彰常州市社科界第六届学术大会优秀论文的决定
发布日期:2016-12-05  来源:常社联发〔2016〕18号  浏览次数:  字号:〖
 

各在常高校、市委党校,各学会(研究会),各有关部门:

    为深入贯彻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加强对实践理论前沿问题的研究与探索,推动学术创新,推进成果转化,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常州提供理论支持,常州市社科联(院)决定召开常州市社科界第六届学术大会。征稿通知发出后,得到全市社科界积极响应,截止11月底,共收到论文218篇。经常州市社科界第六届学术大会学术委员会评审,共评出75篇优秀论文,其中一等奖10篇,二等奖20篇,三等奖45篇。现予以公布表彰。

    希望获奖论文作者再接再厉,进一步深入地了解并融入常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贴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与决策需求,努力在问题中找课题,在需求中找定位,在实践中找答案,立意更高,思考更深,调研更细,为市委市政府提供更有高度的战略论证,更有深度的咨询服务,更有力度的学术成果,为奋力建设“强富美高”新常州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附件:常州市社科界第六届学术大会优秀论文获奖名单

    

    

    

                                                                          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16年12月5日

    

    

附件:

常州市社科界第六届学术大会优秀论文获奖名单

    一等奖(10项)

    1、供给侧改革下常州养生养老旅游发展战略对策

    洪燕云、王聪、何灿灿(江苏理工学院)

    2、基于服务体系的常州智能养老产业创新思路探析

    陶宇红、王志华、彭馨馨(江苏理工学院)

    3、制造业技能型劳动力短缺成因及对策研究——基于江苏省常州市的调查

    徐升艳、范立文(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4、供给侧视角下常州文化产业的优化升级

    张晓亮、唐纯(常州工学院)

    5、常州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科技创新投融资体制研究

    谢金楼(常州工学院)

    6、对常州用好地方立法权的反思与构想

    王睿倩(中共常州市委党校)

    7、基于AHP的新常态下常州物流产业集聚区功能整合模式选择与升级路经研究

    刘伯超(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区域化践行探索——以江苏区域文化精神为例

    薛志清(江苏理工学院)

    9、常州优化利用外资的路径分析及对策研究

    管志杰、徐艳(常州大学)

    10、新常态下常州小微制造业企业成长性路径与对策研究

    陈建新、郝超、刘伯超(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二等奖(20项)

    1、文化项目在常州旅游产业演替中的作用

    其日格夫(常州工学院)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常州市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

    金向红(常州工学院)

    3、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职业教育三问

    张胜军、马建富(江苏理工学院)

    4、论政府生态治理现代化主体体系构建与结构变迁

    张晓忠、李爱丽(江苏理工学院)

    5、生命教育:从问题视角到积极取向

    郝永贞(江苏理工学院)

    6、新形势下常州新北区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俞超、谢忠秋、陈锁平等(江苏理工学院)

    7、常州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满意度实证研究

    钱华生、刘啸尘、刘浩博(纺织职业学院)

    8、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互联网+企业战略变革与常州政策研究

    徐德力、李纪月(常州工学院)

    9、基于全民阅读的城市综合体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研究

    熊太纯(江苏理工学院)

    10、常州市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陶冶(河海大学)

    11、推进供给侧改革,为我市企业降本增效

    刘月冬、张荣明、吴惠华等(常州市财政局)

    12、研究报告常州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与发展对策

    王霞俊(轻工职业学院)

    13、构建公众参与消费维权新格局的模式及路径探析

    常州市工商局课题组(常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14、常州市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推广应用方案

    刘贤仕、张晓亮、马海涛(常州工学院)

    15、苏南传统民居山墙营造的技术美剖析

    张新荣(常州工学院)

    16、常州市发展“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方向、路径和政策研究

    苏宝莉、顾惠斌、孙华林(常州市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17、常州城市文化形象的影像化传播——以常州名人系列影视剧为例

    张丽芬(江苏理工学院)

    18、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科技镇长团”的机制研究——以常州新北区第八批科技镇长团为例

    赵步同、朱正奎(江苏理工学院)

    19、常州历史文化名城形象构建策略研究

    祝燕琴、李卫峰(江苏理工学院)

    20、创意设计助推苏南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廖丰丰、韦霞(常州大学)

    三等奖(45项)

    1、常州电商示范城建设与服务贸易现代化关系的实证研究

    谢印成 赵宜珍(江苏理工学院)

    2、地方政府职业教育协调力的提升——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的思考

    许悦(江苏理工学院)

    3、宜居城市背景下都市文化景观建设研究——以常州为例

    任国亮、徐桂明、姚文驰(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4、基于EKC和组合分解模型的常州市环境污染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龚艳冰、胡娜、戴靓靓(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5、中国以色列创新园发展研究

    牟伟明、安静(常州工学院)

    6、常州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光伏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路径研究

    张虎(常州工学院)

    7、行政区域变更对物流产业效率的实证研究-以常州新北区为例

    赵麟(常州工学院)

    8、常州城市品牌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再定位

    问泽霞(江苏理工学院)

    9、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范式融合及路径选择

    李锋、许悦、刘栋梁等(江苏理工学院)

    10、关于常州市反家暴社会组织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陈莺(常州开放大学)、储蕾(常州市妇女联合会)

    11、扩大江苏居民消费性需求的关键性策略

    刘东皇、杜宇玮(江苏理工学院)

    12、传承创新家乡菜,拉动文化产业链——在常州开展餐饮文化研究工作的情况调查及若干思考

    季全保(常州民俗学会)、王劲(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13、基于模型构建的常州休闲旅游发展的诊断研究

    张保伟(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14、职教园区课程共享中VPUCS的应用研究——以常州殷村职教园区为例

    臧志军、孙建波(江苏理工学院)

    15、互联网+农产品品牌建设——品牌生态视角下地标性农产品品牌发展对策

    李纪月(常州工学院)

    16、论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对本土文人音乐的传播与传承——以常州吟诵为例

    李凌燕(常州工学院)

    17、常州地区古桥遗存调查与保护

    吴冬冬(常州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

    18、“户籍捆绑”到“积分排名”——城市外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变迁

    汪卫平(江苏理工学院)

    19、媒体融合视阈下增强大学文化自信的路径创新研究

    张羽程(江苏理工学院)

    20、科技支撑常州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政策研究

    仲逸智(江苏理工学院)

    21、常州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跨界培养实证研究

    王碗、贺文瑾、包文姝(江苏理工学院)

    22、关于新常态下提升我市维稳综合能力的对策与思考

    范寿柏、戚惠明、赵世平等(政协常州市委员会)

    23、城镇化对工业能源消费的门槛效应研究-以长江经济带省份为例

    马海良、王若梅(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24、经济新常态下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助推常州制造业供给侧改革研究

    严波(河海大学)、陈申、徐伟强(常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

    25、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与机制

    杨善江、陈光曙(常州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26、组织间技术协同价值创造研究

    王文华、孙杨(常州大学)、张卓(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7、影视文化视域下常州城市形象传播

    杨曙(常州工学院)

    28、云端运算在海峡两岸创意设计产业中的构想与实践—以常州、台湾地区文创产业为例

    朱亮亮(常州工学院)

    29、用活态博物馆解读常州西直历史文化街区

    龚声明(常州工学院)

    30、健康中国环境下全民健身的公平性与保障性研究

    刘明军(常州大学)

    31、创新社会组织管理模式参与社会扶贫实证研究——以常州市360慈善超市为例

    李欢(常州工学院)

    32、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中的法律保护和法律监督

    陆洪生、陈伟昶、邵长生(常州市人大研究会)等

    33、创新机制,培育品牌,为社区教育新发展“加分”

    王和金(常州开放大学)

    34、常州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分析与研究

    蒋科军、张焱(江苏理工学院)、刘文光(江苏大学)

    35、常州加快融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研究

    汪泽泓(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36、新市民子女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分析

    郑海燕(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37、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演变趋势及增长质量研究

    任保全(常州大学)

    38、颜色人体词构词理据研究——以《汉语大辞典》为例

    张晓旭、吴冰(江苏理工学院)

    39、高扬理想之帆 凝聚前行动力——对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的认识和思考

    张建(常州工学院)

    40、新形势新传媒背景下加强基层党组织监督工作实效性的探索

    刘小刚(江苏理工学院)

    41、常州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研究

    金博雅(江苏理工学院)

    42、基于中国和北欧比较基础上的常州市学前教育政策建构

    孙晓轲、张晶(常州工学院)

    43、“石非石”雨花石文化品牌形象设计系统应用课题研究

    刘菲菲(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44、教育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动态机制建设研究——以在常高职院校为例

    刘燕(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

    45、清初文学家邵长蘅诗文创作探析

    潘晓东(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张晓旭、吴冰(江苏理工学院)

 

原件下载:/uploadfile/skl/2016/1207/20161207092625_15838.pdf

[打印] [关闭]
 
主办单位: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州市社会科学院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A座1424 联系电话:0519-85683850 网站地图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52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