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关于公布常州市第十二届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结项名单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6-11-23  来源:常社联发〔2016〕14号

    市各有关单位:

    根据《常州市社会科学重点课题研究资助办法》,市社科联(院)于年初公布了《2016年度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指南》。全市社科工作者围绕课题指南认真开展理论研究,共有435项课题申请结项。经市社会科学第十二届课题资助评审委员会评审,《常州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路径研究》等13项课题被评为重点资助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区域化践行探索——以江苏区域文化精神为例》等41项课题被评为一般资助项目;《常州在苏南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交通战略研究》等113项课题被评为立项项目。

    希望全市社科工作者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进一步推进科研方法、学术观点创新,不断推出高质量的新成果,为全面深化改革、建设强富美高新常州作出积极的贡献。


    附件:常州市第十二届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结项名单


                                                   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常州市社会科学院

                                                     2016年11月22日


    附件

    常州市第十二届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结项名单


    重点资助项目(13项)

    1.常州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路径研究

    马雪荣、姜鸿、缪永梅(常州大学)

    2.瞿秋白汉语现代化的探索

    汪禄应(常州工学院)、周兰珍(江苏理工学院)、陆克寒(常州工学院)

    3.基于标杆管理的高校社科科研绩效评价研究

    周丽琴、吉红、王斌(江苏理工学院)

    4.共享发展的科学内涵与实现机制研究

    罗健、周兰珍、包兰妹(江苏理工学院)

    5.常州“三杰”精神与市民文化建设研究

    汤正华、余杰、王萍霞(常州工学院)

    6.经典与接受:常州词派后期的转变——从姜夔、吴文英到苏轼

    周焕卿、朱彥璟、王娅诺(常州工学院)

    7.西藏班藏族初中生应对方式研究——以江苏某西藏民族中学为例

    冉苒(江苏理工学院)、王逸博(上海师范大学)

    8.帕菲特人学思想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哲学反思

    丁振中、张文静(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杨思基(苏州大学)

    9.常州发展智能制造、智能产品及服务的模式研究

    金青、李菼、沈凯扬(常州工学院)

    10.践行开放发展新理念打造开放经济升级版

    张跃、戴晓荣(政协常州市委员会)、吉英平(常州市委办公室)

    11.民营企业政治关系、捐赠动机与价值效应研究

    汪佑德、王普查、宿晓(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12.“一带一路”与常州开放发展研究

    田泽(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周俊逸(常州市商务局)、刘超(河海大学)

    13.常州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与布局研究

    蒋科军、张焱(江苏理工学院)、刘文光(江苏大学)


    一般资助项目(41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区域化践行探索——以江苏区域文化精神为例

    薛志清(江苏理工学院)

    2.逻辑学

    程树铭、秦苏滨、张晓红(江苏理工学院)

    3.韩非道论思想研究

    刘小刚、刘 琨、梁徐宁(江苏理工学院)

    4.“互联网+”基于大数据的教师信息素养评价研究

    杜卓明、臧海娟、王云霞(江苏理工学院)

    5.中国华语片文化状态研究(1990-2015)

    杨曙(常州工学院)

    6.基于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3-6岁儿童同伴语言交流模式研究

    杨晓岚(常州工学院)、徐英(常州市三井中心幼儿园)、龚启艳(常州市华山幼儿园)

    7.最新发现的中华经典文献及常州地方文献《永乐大典•常州府》整理研究

    王继宗、田子玲、戈文锦(常州市图书馆)

    8.复合能力视角下的外语学习者母语词汇使用研究

    孔文、李敦东、张春芳(常州大学)

    9.论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中的博物雅趣

    沈扬(常州大学) 

    10.中国经济发展动力结构转换研究

    刘东皇(江苏理工学院)

    11.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科技镇长团”的机制研究——以常州新北区第八批科技镇长团为例

    赵步同(江苏理工学院)、赵越(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12.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型智库建设的思考

    陆雪梅(江苏理工学院)、杨静(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屈波(江苏理工学院)

    13.纺织大王刘国钧的治厂之道

    赵贤德(江苏理工学院)、高进勇(常州市委统战部)、王亮伟(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14.从王采薇到曾懿——论清代常州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陈雅娟、黄晓赟、张玉娟(江苏理工学院)

    15.《红楼梦》中的“榻”文化研究

    申明倩(江苏理工学院)、李军(南京林业大学)、王江涛(江苏理工学院)

    16.个体因素、学校因素对大鱼小池效应的调节作用——基于PISA(2012)中国大陆数据的报告

    孔博鉴、蒋波、杨新春(江苏理工学院)

    17.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现状、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

    胡维芳、黄丽、恽佩红(江苏理工学院)

    18.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模拟与实证检验

    谢金楼、李文超(常州工学院)

    19.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大众化意蕴探析

    王萍霞(常州工学院)

    20.云端运算在海峡两岸创意设计产业中的构想与实践——以常州、台湾地区之两地文创产业为例

    朱亮亮、苏卉君、万炜(常州工学院)

    21.推动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现代化的路径研究

    陈寿根(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顾国庆(江苏经贸

    职业技术学院)、徐祖平(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

    22.庄氏家风中的文化精神

    田子玲(常州市图书馆)、朱炳国(常州家谱馆)

    23.常州优化利用外资的路径分析及对策研究

    管志杰(常州大学)、束惠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徐艳(常州大学)

    24.常州市隐形冠军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刘建刚、张美娟、严密(常州大学)

    25.常州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的推进机制研究

    邹卫中、刘建刚(常州大学)、张磊(常州市政府信息中心)

    26.健康中国视阈下常州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体系建设研究

    陈丽(常州大学)、陈建勋(上海市社科院)、潘伟强(常州大学)

    27.老龄化视野下护理专业学生从事老年照护意愿调查及对策研究报告

    付敏丽(常州大学)、孙志琴(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徐骁(常州大学)

    28.常州经济转型发展中的人才资本驱动作用研究

    王全纲、陆玉梅(江苏理工学院)、曾朝云(常州市人社局)

    29.常州民营企业参与慈善事业的调查分析

    汪娟、庄苏(江苏理工学院)、薛庆林(常州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

    30.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路径研究报告——以常州市本科院校近年实践成果分析为例

    王雷宇、周兰珍(江苏理工学院)、王建明(常州工学院)

    31.基于“互联网+”的常州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跨界培养模式研究

    王碗(江苏理工学院)、贺文瑾(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包文姝(江苏理工学院)

    32.常州市职教名师工作室及其运行研究

    孙建波、臧志军、孙健(江苏理工学院)

    33.常州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研究

    李卫红、李菼、李永红(常州工学院)

    34.新常态下常州市城乡体育协同创新发展研究

    金向红、武俊昊、白杨(常州工学院)

    35.常州市水资源环境调研

    陈燕丽、潘江波、曹红飞(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36.常州市适应于规模化新能源汽车充电的若干问题研究

    陆孟雄、代洪、彭赟(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37.经济新常态下常州市新材料产业技术发展策略研究

    马雪艳(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李娟(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李克林(常州大学)

    38.经济新常态下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创新能力发展模式与实现机制研究

    刘伯超、朱洪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王莎(江苏精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9.中国桥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发展——常州古桥的前世今生

    丁彦、张伟、张良(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40.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沈梅(政协常州市委员会)、陈海军(常州市教育局)、张泽江(政协常州市委员会)

    41.世遗时代下的大运河旅游资源发展研究——以大运河常州段为例

    季旻孜(常州市文化馆)、王玉伟(常州市钟楼区政府办公室)


    立项项目(113项)

    1.常州在苏南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交通战略研究

    李亚卿、尚淑萍(常州工学院)

    2.中长期电力负荷预测技术与应用

    蒋惠凤(常州工学院)

    3.高职新常态下逻辑教学重要性研究

    董栋、高嗣超、季宁(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4.大清状元吕宫评传

    华建铭(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5.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张明(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6.法治评估的地方实践:动因、问题及反思

    张建(常州大学)

    7.元明清汉语典型后缀发展演变研究

    王丹(常州大学)

    8.新时期以来残疾叙事小说中的情爱叙事解析

    付用现(常州大学)

    9.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与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贾仕林、胡冰、郑秋娟(江苏理工学院)

    10.Fuzzy Evaluation Model Construction of Performance Management(绩效评价的模糊模型构建与管理)

    王晓跃、习海旭(江苏理工学院)、高丽娟(常州交通技师学院)

    11.构建具有常州特色的“互联网+健康・医疗”养老服务体系的思考

    周军、隋吉原(江苏理工学院)

    12.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常州居家养老既有社区适老化改造研究——以常州机械一村改造为例

    周蓓、曹晋、贝玉芳(江苏理工学院)

    13.“道德讲堂”在学校人格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李琳、赵贤德、张永政(江苏理工学院)

    14.高教领域多党合作制度的完善路径研究

    刘琨、王红梅、李文辉(江苏理工学院)

    15.赵怀玉与洪亮吉交游考论

    蓝士英(江苏理工学院)

    16.《龙城书院课艺》中课士赋研究

    宋斌、梁振、张瑾(江苏理工学院)

    17.基于心理资本理论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路径探索

    王志贤、靳婷婷、宋丽娜(江苏理工学院)

    18.常州市小学生心理素质调查

    施兰芳(江苏理工学院)、王翠芬(江苏省常州中学)、仲跻强(江苏理工学院)

    19.经济新常态下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路径

    李锋、许悦、刘栋梁(江苏理工学院)

    20.生态系统观视域下职校生学习幸福感研究——以常州市为例

    张长英、孔博鉴、戴玉英(江苏理工学院)

    21.“场域—惯习”理论视角下的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及其教育管理对策研究

    许晓星、彭明成、羊悦(江苏理工学院)

    22.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李奇林、叶霞、丁凯(江苏理工学院)

    23.常州空港物流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研究

    赵麟、于忠霞、陈杰(常州工学院)

    24.常州市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李文超(常州工学院)

    25.史良研究

    蒋苏苓(常州工学院)

    26.非遗传承视域下常州西直古街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龚声明(常州工学院)、奚国峰(常州市钟楼区法院)

    27.江苏“小热昏”的遗存与考察

    刘廷新(常州工学院)、刘永慧(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李红兵(常州工学院)

    28.常州公园公共设施的现状分析与改进策略

    吴文治、汪瑞霞、张新荣(常州工学院)

    29.中国和北欧学前教育政策比较研究

    孙晓轲、张晶、杨晓岚(常州工学院)

    30.论中日高校教育可持续性发展要素对比研究

    周虹(常州工学院)

    31.国外0—6岁婴幼儿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及其启示——以常州市为例

    张晶、糜泽敏、孙晓轲(常州工学院)

    32.“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空间创新与策略研究

    蒋萌、马坤、梅国英(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33.基于数据分析的图书馆服务研究

    袁艳、袁逸(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陈飞(江苏理工学院)

    34.高校图书馆MOOC服务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分析

    马坤、蒋萌、莫晓君(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35.网上消费对个人与城市零售空间的影响研究

    刘浩博、陈霞、王琴(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36.常州市武进区光彩事业促进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赵蕾、高玉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杨伟铭(武进区委统战部)

    37.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难点及解决模式研究——基于RFID自动识别技术

    杨伟元、潘玉琴、徐标(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38.“产城融合”战略视角下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印罗观、潘玉琴、李树白(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39.互联网思维下常州市旅游供给侧改革的路径研究

    陈晓琴、方静、苗圃(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40.新媒体对社会管理模式的影响研究——以常州市为例

    彭波、柏铁山、季华(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4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启示及践行策略

    郑海燕(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徐亦青(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

    42.生源结构多样化背景下高职学生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

    嵇天培、徐江波、徐新巧(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43.常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

    许西惠、陈一涛、邓玉真(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44.在跨境电商环境下常州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路径及模式选择研究

    周剑锋、韩芳、易善安(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45.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以常州市为例

    钱靓、包洋、马雪艳(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46.常州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现状调研及引导策略研究

    胡颖、姜如荣、潘迪(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

    47.常州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间的现存问题及改善措施研究

    徐莉、蒋筱瑜、汤未(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

    48.常州市反家暴社会组织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陈莺(常州开放大学)、储蕾(常州市妇女联合会)、施苏苏(常州开放大学)

    49.中国特色的创业孵化平台运行机制与模式的“五化”发展研究

    顾燕、王萍、赵菁(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50.常州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刘新勇(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刘红阳(暨南大学)、许玮(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51.高职生积极心理资本的现状调查与干预研究

    马学果(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52.关于我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贾宝中、朱维平、王卫东(常州市人大常委会)

    53.“互联网+”与职务犯罪智慧侦防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黄秋雄、周剑(常州市人民检察院)

    54.城乡双向开放与农村二次改革

    康永超(常州市委党校)

    55.对常州用好地方立法权的反思与构想

    王睿倩(常州市委党校)

    56.从流动到固定:武进船民的研究

    计小敏(常州市委党校)、林宏(上海交通大学)、王聪明(淮阴师范学院)

    57.外资企业在常州投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王永萍、卜晓镭、许长明(常州大学)

    58.常州“智造名城”内涵建设研究

    郑瑜、潘道广、展云(常州大学)

    59.常州高校财会团队建设研究——基于江苏高校对标分析

    王爽、王鑫鑫、程莹(常州大学)

    60.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下的绿色发展研究

    薛健飞、林凌敏、万玉山(常州大学)

    61.以人为本理念下养老院建筑适老化设计研究

    展云、吴溪、王堞凡(常州大学)

    62.常州红梅公园植物景观调查与优化建议

    杨梅、周冰倩、王璐珺(常州大学)

    63.新常态下创意设计服务常州小微企业转型发展的路径探索

    廖丰丰(常州大学)

    64.语言规范视角下外语词本土化维度思考——基于“推荐使用外语词中文译名”的分析

    韩燕(常州大学)

    65.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体系构建研究实践报告——基于常州四所高校的调查数据

    雍莉莉、薛峰(常州大学)

    66.健康中国环境下全民健身的公平性与保障性研究——常州市全民健身情况调研报告

    刘明军、贾凤英、桑月标(常州大学)

    67.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生机制及引领路径——基于苏南地区高校的实证研究

    贾韬、尹毅(常州大学)、叶鹏飞(常州画院)

    68.加快培育常州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研究

    丁兴烁、薛艳、孙丹丹(江苏理工学院)

    69.常州市科技金融供给侧创新研究

    葛敏、陈晓平、张建江(江苏理工学院)

    70.新常态下金融支持常州养老产业优化路径研究

    彭馨馨、陶宇红、李自琼(江苏理工学院)

    71.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产权逻辑和制度构造——从常州制造到常州智造

    杨七中(江苏理工学院)、冯巧根(南京大学)、李向东(江苏理工学院)

    72.常州市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构建及发展战略研究

    杨晋、何丽、张颖洁(江苏理工学院)

    73.“工匠精神”视阀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的对策研究

    葛莹玉、张青海、王春梅(江苏理工学院)

    74.常州产业园区产城融合现状、问题以及对策研究

    鲁涛、李夏玲、章淮平(江苏理工学院)

    75.苏南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演进机理研究——基于创业导向的视角

    田真平、谢印成、高鹏(江苏理工学院)

    76.常州市“十三五”新能源与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王田虎、罗印升、颜怡(江苏理工学院)

    77.常州市街道(乡镇)人社所建设的调研报告

    王春梅、赵步同(江苏理工学院)

    78.常州市工业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研究

    孙静、童伟、张忠寿(江苏理工学院)

    79.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服务供应链协调发展研究

    王聪、洪燕云、强明隆(江苏理工学院)

    80.轨道交通时代常州城市功能优化研究

    唐金花、贝绍轶、王奎洋(江苏理工学院)

    81.高校“道德讲堂”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陈康(江苏理工学院)、沈秀(常州大学)、李红(常州工学院)

    82.常州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

    张纪轩(江苏理工学院)、钱晶、宫文嘉(常州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

    83.城镇化进程中常州市农村失地女性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以钟楼区泰村花园、武进区嘉泽新苑、经开区丁堰新村为例

    王文琴、程树铭(江苏理工学院)、卞心宇(常州市民政局)

    84.常州市建筑装饰装修行业发展研究

    曹晋、邰杰、许园春(江苏理工学院)

    85.小学英语教师专业成长历程研究

    王红梅、刘琨(江苏理工学院)、施志娟(南通市海门余东小学)

    86.新型城镇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探索研究

    董新军、易锋、刘德华(江苏理工学院)

    87.常州市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张冬梅、赵晓川(江苏理工学院)、王一凡(常州教育服务中心)

    88.常州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研究

    金博雅、李德方、许悦(江苏理工学院)

    89.地方政府职业教育协调力的提升——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的思考

    许悦(江苏理工学院)

    90.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的现代景观设计

    陈辉、刘苏文(常州大学)

    91.基于市场导向的常州市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洪秋妹、李菼、王亚楠(常州工学院)

    92.中国以色列创新园发展研究

    牟伟明、安静、曹金飞(常州工学院)

    93.供给侧视角下常州文化产业的优化升级

    张晓亮、唐纯(常州工学院)

    94.城乡一体化下常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研究报告

    何虹(常州工学院)、钱添峰(常州市委农工办)、陈瑶(常州工学院)

    95.常州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光伏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路径研究

    张虎、陆敏、薛佳(常州工学院)

    96.常州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研究

    甘信华(常州工学院)

    97.常州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任明丽、马静卿、刘松(常州工学院)

    98.常州小微制造企业转型机制研究——基于工业4.0的视角

    张忠、陈宏、金青(常州工学院)

    99.常州市婴幼儿社区早期教育公共服务模式的实践研究

    张建波(常州工学院)、杨腊凤(常州市机关幼儿园)、王莉明(常州市悠悠早教中心)

    100.常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对策研究

    龚艳冰、刘高峰(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101.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助推常州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严波(河海大学常州校区)、陈申(常州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游镇坚(常州市委宣传部)

    102.建立健全常州居民可持续消费模式研究

    张静、黄明、包忠明(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103.常州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黄志刚、尹奎、方静(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104.加快常州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朱琴(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虞圣强(常州日报社)、赵云(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105.推动创业孵化平台体制机制转换与模式创新研究

    胡剑虹、黄静、王莉(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106.常州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报告

    陈建新、刘伯超、滕翔宇(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107.“互联网+”背景下常州农业机械制造企业转型突围对策研究

    庄薇薇、朱洪春、陈建新(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108.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与简政放权研究

    鲁武霞(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109.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常州乡村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王浩(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解薇(江苏理工学院)、易丹(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

    110.常州基于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的终身教育共同体发展策略研究

    仲红俐、葛俊芬、方佳(常州开放大学)

    111.职业院校专业结构设置服务地方产业情况调查——以常州刘国钧高职校为例

    王运奇(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112.“云计算”环境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及发展路径研究——基于智慧教育的数据挖掘视角

    李忠(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严莉(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林春(常州市教育局)

    113.常州小微企业发展研究

    周犀行(常州市委党校)


    原文件下载:/uploadfile/skl/2016/1128/20161128165530_27288.pdf

 

主办单位: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州市社会科学院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A座1424

电话:0519-85683850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52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