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常州工学院】对接“五大中轴”新机遇  下好“运河文化”先手棋——常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会圆满召开
发布日期:2021-10-11

2021107日下午,常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会在常州工学院举行,以专家主旨发言、交流座谈等形式,深入探讨常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中如何进一步高质量推进保护、规划、产业、发展等多方面问题。近30位相关地方文史专家、政策研究专家、研究院共建基地负责人以及高校学者代表参加了研讨。

研讨会伊始,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汪瑞霞教授从目标导向,强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研究为核,溢出大运河文化研究标志性学术成果;多方联动,提高研究院公共服务平台效能等三个方面,向与会专家、学者详细介绍了研究院2021年各方面工作的推进情况。她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指出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常州因河而生,城河相依,以河兴城,惠泽一方,大运河成就了常州“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中轴枢纽的优势,常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的工作就是要紧扣总书记讲话精神,瞄准常州中轴枢纽这一定位,奋力推动常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走在前列。会上,她还重点分享了由研究院承担的常州市重大项目“常州大运河工业遗产展览馆”的整体策划和设计方案。

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我校特聘教授、研究院顾问王健做了关于“大运河(江苏段)文化带建设高质量发展”主题发言。他认为,当前,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已经形成系统的“11611”规划体系,即1个《江苏省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1个《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保护规划》,推出关于生态、交通、水利等6个专项规划,省内13个城市同步推进,多部门协同。他建议,作为“一轴两面”传承古今运河的常州,要充分发挥“中轴枢纽”的优势,加大新运河相关研究工作的力度,同时挖掘运河文化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让历史传承和当代生活相融合。

研讨会现场,围绕如何高质量推进常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发展这一主题,与会专家学者提出许多富有理论性、前瞻性和实践性的见解。张晓平、张㦸炜、陈伟堂、王继宗等地方专家从地方文化的历史演变角度切入;苏刚、赵洪波等研究院基地负责人从实践中总结分析;分中心主任赵贤德、黄海波等高校学者解读了运河文化理论如何与实践相融。研讨会气氛热烈,与会者一致认为: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要以“一盘棋”思维推进,既要统一规划、统一协调,也要合理分工,梳理好大运河文化发展脉络,多层次、多维度、全方位地推进大运河文化建设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常州工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研究院副院长汪群衷心感谢各位专家对于研究院成立以来的多方面支持,并希望通过这一次思想碰撞与激荡,进一步整合平台力量,提升智库作用,提出切实可行的“常州方案”,为高质量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提供“常州智慧”。

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与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依托常州工学院成立的省级地方重点高端智库,于201811月启动筹备、2019820日正式成立,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研究院首先创新了管理模式与机制,以开放的视野,立足常州、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充分整合了在常四大高校和学会、协会、研究会等各方研究力量;集聚市内外学者成立专家顾问委员会;聚焦“运河历史文化研究、工业遗产与文旅融合发展研究、文化创意设计研究、运河治理与水生态文明”四个方向组建了七个研究中心。 此次研讨会,是研究院深入贯彻落实常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的实践之一。


 

主办单位: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州市社会科学院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A座1424

电话:0519-85683850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52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