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科动态 >> 内容
 
丁一同志在《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常州卷》和《常州方言》首发式上的讲话
发布日期:2011-12-31  来源:常州市社科联  浏览次数:  字号:〖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党组书记    丁   一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常州卷》和《常州方言丛书》两书今天终于正式与读者见面了。这两套书历时四年多,研讨数十次,可以说是千锤百炼、精打细磨。这两套书是社科工作者向全市人民奉上的一份文化大餐和新年礼物。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编撰人员和出版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祝贺!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常州卷》全面勾勒了常州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客观总结了常州探索城镇化道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建设与管理,实现城市健康发展的经验、体会及展望;《常州方言丛书》全面、系统、科学地收集整理了散落在常州社会中的地方语言,让人们从不同角度品味常州城市发展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基因。这两套书,用近140万文字和百余张图片,展示了常州地方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生动魅力,展示了常州人民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也展示了市委市政府建设江南文化名城的坚定信心。
    随着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我们按照中央、省、市有关要求,全力打造一个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江南文化名城。借两书首发式的机会,我就如何立足常州实际,珍惜、传承、超越地方文化,实现常州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谈三点意见与大家探讨:
    首先,要珍惜地方文化,坚定常州文化的自信。常州文化历史渊远,发端于古吴文化和南北朝时期,发展于隋唐明时期,在清代达到鼎盛。常州的历史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宝藏,值得我们自豪与骄傲。一是名人多。从“中国诚信第一人”的春秋大贤季札、清代著名诗人赵翼、中国现代语言学和现代音乐学先驱赵元任,到开创中国美术运动先河的现代美术教育奠基人刘海粟、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还出了唐荆川、恽鸿仪、盛宣怀、李伯元、瞿秋白、刘国钧、周有光等一大批在各个领域卓有建树的名人,形成以季子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二是名作多。从萧统的《昭明文选》、陈济的《永乐大典》,到于敏中的《四库全书》、姜椿芳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一大批优秀历史文化作品影响深远,形成具有深厚积淀的名作文化。三是名居多。中华曙猿的发源地上黄、三星村遗址的西岗是人类发祥和先祖栖息之地;圩墩、新岗、寺墩遗址是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重要文化遗存;明清时期留下的青果巷、前后北岸等历史街区,更是人文荟萃、群星璀璨之地。四是名派多。从今文经学派、阳湖文派,到常州词派、常州画派、孟河医派,常州五大学派名扬天下,形成独特的学派文化。几千年来,常州的优秀文化深深浸润在一代代常州人的血脉之中,在新的历史时期,常州文化又迸发出新的青春与活力。我们在全省率先设立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基地”,在全国首创了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为形式的“道德讲堂”,创作的《邓稼先》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秋之白华》电影获中国电影华表奖最高奖——最佳故事片奖等多项大奖,大型原创交响锡剧《天涯歌女》50多年来第一次走上北京舞台,“幸福广场”周周演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也早已深入人心。常州地方文化硕果累累,足以让我们自信满满。我们要坚守这份对常州文化的自信,并从中获得传承的力量。
    第二,要传承地方文化,提升常州文化的自觉。有句话说得好:“没有硬实力的军队一打就垮,没有软实力的军队没有打就垮。”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一个城市的精神、个性与特色之所在。有魅力的文化,可以引领城市革命,推进城市变革,助长城市经济,提升城市品质,形成城市特色。有个性的城市形象,可以对人才、资本、消费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也可以让城市居民拥有归属感、自豪感和自尊心,从而产生更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中,我们就是要让文化成为常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支柱”、“新引擎”,通过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让常州老百姓在过上殷实富足生活的同时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一是要把传承地方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前提。传承和发展地方文化,既是“两个率先”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前提和支撑。一个城市的地方文化是在不断积累沉淀中形成的历史产物,是人们科学技术和劳动智慧的结晶,涵盖了人们的历史认知、观念认同、理想追求、情感记忆、思维习惯、精神感悟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我们要充分抓住常州地方文化的精髓,从中找到常州城市文化的特征,并将其神韵融入常州城市发展设计的每个整体和细节处理之中;要找准常州传统地方文化中的精神符号,努力构建和谐的城市空间,表达具有创新意识又有鲜明传承的文化形态,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是要把传承地方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灵魂。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持久性,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能够以无形的意识、无形的观念,深刻影响着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现实,深刻作用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我们要把地方文化渗透到宣传思想战线和文化工作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推进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快促进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全面提升文化竞争力和文化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城市的文化品位;要把地方文化渗透到各级政府、公共事业部门和城市社区的各项工作中,加强文化建设,健全文化网络,全面提升城乡综合文化素质和文明水平;要把地方文化渗透到各项经济活动中去,融合到县域经济、企业经济特别是服务业中,让地方文化优势成为地域经济发展的环境优势,成为经济产品的附加价值,成为各项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元素;要把地方文化渗透到城市的基础设施、环境生态、人文环境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加大城市软硬环境建设中的文化建设力度,深化城市建设的文化内涵,强化城市的文化特色,形成常州独特的文化魅力、文化吸引力和综合城市竞争力。三是要把传承地方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动力。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才有持久发展的动力源泉。常州的区域特性和历史发展特性决定了我们独有的特色文化内涵。这种人无我有的地方文化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地方性和民族性,正是开展特色文化建设,促进城市差异化发展的优势和依托。在常州城市建设发展的进程中,要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文脉,着力塑造现代城市文化,大力构建城市主题文化,使常州的形象和品牌鲜明地突出出来,形成热点、形成注意力,形成品牌和标志性符号,从而为“两个率先”注入强大精神动力,有效推动常州经济、社会与文化同步、协调发展。
    第三,要超越地方文化,实现先进文化的引领。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增强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的要求更加紧迫,文化越来越成为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只有充分认识先进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才能适应时代大趋势,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跨越、快速发展。一是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关系的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活动日趋活跃,新的观念和意识也在不断产生。一元与多样、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本土与外来的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使得社会思想意识更加多元多样多变,社会思潮也更加纷繁复杂。更加需要我们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要用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引领常州文化建设,不断为常州文化发展注入先进的思想内涵,使人们获得科学的、锐利的思想武器,确保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生态中,正确辨析主流和支流、区分先进与落后、划清积极与消极,从而更有效地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抵御腐朽文化影响。二是必须始终坚持地方文化的优秀品质。常州有着“好学善思、谦和人本、明德尚义、勤俭求进”的城市品格和“谦和坚毅、诚信守仁、厚德兼容、崇文重教”的人文精神,我们不仅要把这些常州优秀文化的精神追求、精神基因、精神标识继承好、发扬好,更要立足新的形势,顺应时代潮流,大力加强核心价值引领、文化产业跃升、文化惠民拓展、文化人才集聚、文化传播促进、文化品牌亮化等多方面的实践探索,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让地方传统文化成为常州现代化发展的不竭源泉。三是必须始终坚持开放包容、博采众长的文化态度。任何文化只有在扬弃中才能发展壮大,我们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包容的态度,学习和借鉴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和先进文明,积极推动地方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互动交流,大胆吸收借鉴一切有利于常州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不断提升自我转化再造的能力,让其他优秀文化、优秀经验、优秀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通过转化再造,变成本土化的文化、经验与成果,最终形成常州特色和常州风格。
    同志们,市委前不久刚刚召开全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文化名城建设的意见》,确立了建设江南文化名城的奋斗目标,这也是市委市政府在“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广大社科专家、文化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一定要抢抓机遇,大显身手,大有作为,真正体现一名文化工作者的体面、尊严与价值。
    最后,祝同志们在新的一年里能为常州的建设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也通过你们祝你们全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打印] [关闭]
 
主办单位: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州市社会科学院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A座1424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5683850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52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