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读本《风雅常州》诞生记
这是一组不同寻常的数字:在8个多月时间里,30余名成员参与创作,先后组织专题调研20余次,组织专题研讨10余次,收集图片400张,形成文字稿10余万字,反映全市历史文化内容180处(组),对全市近3000年来的历史文化进行了百科全书式的梳理和概述,饱含着各级领导殷切期望与重托的《风雅常州》终于在9月28日中国第八届花博会开幕前与广大市民见面。
“常州也应该有自己的城市文化读本”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一个缺乏文化传承记忆的城市不过是钢筋水泥灌注的丛林,死寂而无生气。
作为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江南古城,在漫长的沧桑岁月中,常州积淀了极为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然而由于缺少很好地宣传推介,许多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建筑、景点、故事等深在闺中不为大多数人所知,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一本能将文化与城市相结合的读本,正是人们所希望的:通过文化来解读城市,同时也通过城市来体验文化。
2012年4月10日,中国吴文化节在无锡市举办,常州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徐缨应邀参加。会上,主办方赠送的一本书——《魅力无锡》引起了她的关注。这是无锡市推出的集实用性、知识性、人文性于一体的全市第一本城市文化读本,对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了解和认识无锡历史文化,从而进一步认同这座城市可以说将发挥很好的作用。
徐缨部长回到常州后,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常州也应该有自己的城市文化读本。7月6日,徐缨部长在从无锡带回来的《魅力无锡》一书的封面上专门批示:请社科联着手编写常州城市文化读本。
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就这样历史性的落到了社科联的身上。
2012年12月26日,常州市社科界第五次会议召开,会上,新一届领导班子正式选举成立。会议结束第二天,社科联主席陈满林主持召开班子成员会议,研究部署全面工作。班子成员一致同意立即启动常州城市文化读本的撰写工作,并将其作为社科联2013年的第一号任务,集中一切优势资源和精力,把这项工作做好,做成精品。同时,由陈满林主席任组长,叶英姿副主席任副组长的主创团队正式成立。
2013年2月4日,距离中国传统春节还有6天。全市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动员大会在市行政中心群贤堂召开,会上公布了《常州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方案》,按照方案,我市将重点实施39个项目,社科联“ 常州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赫然在列。
4月12日,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市社科联联合召开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软件工程项目开题评审会,来自南京大学、苏州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江南大学的专家学者对首批19个项目进行了严格的评审,《常州城市文化读本》开题报告顺利通过。4月28日,正式签约,标志着项目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
“要将其打造成一张推介常州的亮丽文化名片”
项目创作团队在成立的那一刻起,各项工作就紧张有序地开始了。
2013年1月16日上午,市社科联主席陈满林带队一行6人专程赶赴无锡市社科联进行专题考察调研。《魅力无锡》的总统筹顾必成就《魅力无锡》的整体风格、功能定位、思路统筹等与大家进行了广泛深入地交流。调研回来,常州文化读本的大体轮廓以及操作的流程等以前一头雾水的东西在脑中渐渐清晰起来。
2月底3月初,社科联抽出两周的时间,由陈满林主席带队一行五人专程赴我市所有的重要文化景点进行实地调研。两周共计行程千余公里,虽然累,但团队成员都感觉值。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为常州城市文化读本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创作工作能不能顺利开展,关键在是不是有一支有热情、懂历史文化、善写作的创作团队。通过自荐、互荐、直接点将的形式,叶英姿副主席很快就在全市范围物色了数十位有志于此热心人士,接下来,叶主席按照本书的定位风格创作一个体例,然后要求所有人以此为蓝本任选一节进行创作,最后根据收集上来的作品,最终遴选出了16名创作组成员。成员中既有市文史专家,也有语言文字方面的行家里手。
正式进入创作后,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该给这本书起一个什么样的名字。一个好的书名是在短时间内抓住读者的不二法则。为了给这本书起一个合适的名字,主创团队几位成员不停地查阅资料,不停地冥思苦想,写意常州、印象常州、人文常州、最常州……曾经设想的书名有30多个,几轮筛选后,风雅常州脱颖而出。
与此同时,创作组在最短时间内拿出了编写方案。3月20日,社科联召集薛炳焕、陈吉龙、陈伟堂、邵玉健等十余位常州历史文化专家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会上,专家对历史文化读本的编写给予了肯定,并就内容取舍、构思等给出很多中肯的建议。
会后,创作组根据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内容框架进行修改完善。4月18日,徐缨部长在听取了陈满林主席关于风雅常州的创作计划和设想后,欣然同意,并指示:本书将作为花博会以及今后其他重大活动中宣传推介常州的指定用书,创作团队务必要高度重视,一定要将其打造成宣传推介常州的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为统筹各方面力量,徐缨部长同时决定立即成立编委会,并亲自担任编委会主任。
听到这个消息,创作团队每一个成员都感到非常兴奋,同时感到肩上的责任也更加重大了。
“好的作品是磨出来的”
就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总要经过不断琢磨和雕饰一样,一部好作品、好文章也需要反复打磨锤炼。
4月底,创作团队成员按照分工开始正式的创作和图片的征集,与此同时,由青云阁文化艺术公司负责的艺术设计也同时启动。
一场场激烈讨论、一次次反复推敲、一遍遍精雕细琢。文稿的创作工作在紧张有序地展开……
一场场冥思苦想、一次次自我否定、一遍遍推倒重来。艺术的设计工作在夜以继日地推进……
5月29日,创作团队终于形成了第一个样书。优美的文字、精美的图片和好看的故事,让大家眼前一亮。对此,组长陈满林却提出了不同意见,“如果让我打分的话,也就是60分,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还需要再修改、再磨练、再提高。”
怎么改?创作团队决定听听社会各界的意见。6月18日,《风雅常州》美图美文征集令出现在了常州新闻网、中吴网、化龙巷等本地网络媒体上。“你若不应,叫我情何以堪?”清新的语言加上优美图片一下子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
一份份建议,一条条意见,汇聚成智慧之河,为文稿的创作打开了视野。
创作组在对收集上来的意见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决定对初稿进行全面修改,一个原则就是要好看,要让读者看到第一眼后愿意继续看下去。
为此,创作组进行了大胆创新与设计。每一节文章都采取导读点睛、典型特写、正文展开、链接延伸、贴士服务的五段式体裁,尽可能满足不同年龄、学历、行业、爱好、地域等读者的多样需求。语言风格上,力求轻松活泼、语调清新。场景人物以讲故事的方式出现,进一步增强其趣味性、可读性。对于无法用照片反映的场景采用手工绘制而成。对于可以用声音来感知的文化内容采用二维码的形式,方便网络时代人们的阅读需求。
讨论、写作、修改;再讨论、再写作、再修改……
一稿、二稿、三稿……《风雅常州》在一次次修改中逐步丰富、完善、成熟。
7月29日,《风雅常州》创作团队召开第二次创作研讨暨书稿审定会。会上,创意设计人员采取播放PPT的形式,逐页“过堂会审”,来自不同专业的创作组成员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改进的意见和建议。陈满林组长指出,当前创作工作已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创作成员务必再接再厉,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全力以赴打好冲刺阶段的攻坚战,强化精品意识,精雕细琢,狠抠细节,做到史料严谨,文风活泼,创意新颖,力争创作一部广受读者好评的文化佳作。
会后,创作组成员每人拿到了一份样稿,任务是“挑刺”,从不同角度查找样书中存在的问题。大到文史资料的准确与否,小至一个标点符号的使用,创作小组始终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共提出了600多处修改意见。总统筹叶英姿、苏刚对每一条意见逐一研究、消化、吸收。
8月上旬,《风雅常州》基本定稿。与此同时,英文版也正式启动。8月9日,《风雅常州》英文版翻译签约会正式举行。市社科联主席陈满林、江苏理工学院副校长崔景贵等领导出席签约会,市社科联副主席叶英姿、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王维倩在协议上签字。
《风雅常州》即将付梓印刷。8月12日,社科联专门就《风雅常州》创作意见向市委市政府领导阎立、费高云、方国强请示并征求两方面意见:一是对内容、设计风格、表达方式等提出指导意见,二是请市领导担任编委会名誉主任、主任及副主任。
8月15日,副市长方国强回复:同意印刷并担任编委会副主任。
8月19日,市委书记阎立回复:同意印刷并担任编委会名誉主任。
8月20日,市委副书记、代市长费高云回复:同意印刷并担任编委会名誉主任。
8月29日,《风雅常州》中文版进厂印刷。9月6日,《风雅常州》英文版进厂印刷。
9月12日,市社科联在行政中心召开新书首发式。“《风雅常州》为广大读者领略常州文化底蕴、体验常州文化提供一份可亲可近的文化指南”,市委宣传部长徐缨说,“它的出版发行对我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创建以及地方历史文化的传承必将产生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