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徐州社会经济转型实践
(上)
编者按:作为江苏省资源枯竭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的徐州,近几年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全面进步,经济总量超越常州。徐州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到底有哪些经验可供常州学习与借鉴?为此我们将河海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专职研究员、新华社特约分析师刘奇洪博士撰写的文章以“社科视点”的方式呈报给领导,供参考。由于内容较长,故分为上、下两期。
一、徐州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徐州为第二批国务院批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江苏三大都市圈之一的东陇海都市圈核心城市、江苏省四个特大城市之一。2012年底徐州常住人口856.41万人,总面积11258平方公里。
近年来,徐州通过社会经济全面转型,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与周边城市相比,徐州已由2007年被济宁超越、临沂紧追城市,变为2011年淮海经济区GDP遥遥领先的首位城市。在江苏省内,徐州与常州相比,2007年徐州GDP低于常州200亿元,但到2011年徐州GDP只低于常州28亿元,2012年徐州GDP则反超常州46.83亿元;在苏北五城市中,2007年徐州GDP高出排名第二城市盐城312亿元,2012年扩大到896.58亿元。
2011年徐州GDP为3552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34.54、1777.05、1440.06亿元,比值为9.4:50.1:4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00.99亿元,其中,房地产投资255.08亿元,工业投资1216.22亿元。2011年徐州财政总收入555.33亿元,一般预算收入为318.42亿元,实现了GDP、一般预算收入过“双三”发展目标。在工业发展方面,2011年徐州百亿工业产值企业7家,产值过千亿元工业行业4个,其中装备制造业2068.6亿元、能源产业1017.02亿元、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1612.53亿元、煤盐化工1291.67亿元。
2012年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对徐州提出了“两快两带三先”发展要求:通过徐州加快发展带动苏北加快振兴,通过徐州加快全面小康步伐带动苏北小康进程,努力在全省科学发展中争先,在苏北跨越发展中领先,在苏北全面小康建设中领先。目前,徐州正按照既定发展目标,一步一步朝前迈进,2012年徐州确定了“双四”发展目标(GDP过400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过400亿元);2016年徐州发展目标,形成6个千亿元工业产业和5个千亿元服务业产业。
二、徐州社会经济转型经验
近年来,徐州全面转型发展经验,可用“顺势而为、多轮驱动、四态联动”十二字进行概括。
(一)顺势而为
徐州为江苏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重要的资源型城市,“顺势而为”主要体现为“识大势、做大事”。“识大势”主要表现为徐州近年来准确把握了中国城市化加速与重化工业化发展趋势,既精准地对徐州城市进行定位,又精准地对徐州产业定位;“做大事”就是在精准地对徐州城市定位和产业定位基础上,推进徐州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建设。
在城市功能上,徐州距离周边中心城市(南京、合肥、济南、郑州)均在300公里以上,徐州当仁不让成为淮海经济区首位城市和中心城市!作为定位于1.2亿人口、面积17万平方公里淮海经济区中心的徐州,要真正成为区域中心城市,必须做到淮海经济区经济、文化、教育、医疗、金融、交通、商业等方面中心城市。为此,徐州在城市建设上以城市功能载体建设为重点,以此带动城市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并实现徐州城市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
在产业发展上,徐州抓住中国城市化加速所带来的重化工业化契机,根据资源/产业优势与市场需求,优选工程机械、能源、煤盐化工、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聚焦徐州工程集团、徐州矿务局、维维食品集团等本土优势企业,做大产业、做强产业;同时,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以感知矿山物联网为核心,包括设施蔬菜物联网、农贸物联网、智慧医疗项目在内的物联网和光伏产业作为发展方向。
(二)多轮驱动
哈佛大学战略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把区域发展分为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财富驱动四个阶段,其特点是线性发展、单一驱动。但徐州则推行“多轮驱动”,由单一的要素驱动变为“多轮驱动”,即实行投资驱动、资源驱动、创新驱动、生态驱动、文化驱动、交通驱动并举。
在资源驱动方面,徐州依靠资源起步,甩开资源发展。以煤炭资源为例,2011年徐州矿务局共产煤2100万吨,其中异地产煤1177万吨,所占比重56%,目前徐州矿务局在陕甘、新疆、贵州均建立了煤炭基地,获得煤炭资源100亿吨,为徐州矿务局再产煤100年打下了坚实基础;另外,在提高煤炭资源附加值方面,利用沛县煤、盐相邻分布特点,建设煤盐化工基地,使煤炭增值30倍以上。在土地资源和农业资源利用方面,徐州按照“一县(区、市)一业”模式,在各县、市、区建立起了依托本地农业资源的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例如,邳州、丰县建立了林果产业基地,丰县、沛县建立肉鸭产业基地,铜山建立了奶牛养殖基地,邳州、贾汪建立大蒜生产基地,邳州建立板材加工基地。
在交通驱动方面,徐州充分利用铁路、水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优势枢纽,围绕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苏北门户城市的城市定位,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和物流业。目前,徐州已成为淮海经济区消费中心,以小南湖水街、滨湖新天地、彭城壹号、老东门时尚街区为核心的老城区中心商圈,辐射半径达150公里,日均客流量20-30万人,其中,周边地区的消费占30%;另外,新城区商务区、高铁商务区也已初具规模。在物流业发展方面,徐州以交通驱动建立起来的五大物流基地,融贸易服务与实体经济、信息技术与金融服务相结合,商贸物流业已成为徐州主导产业。
在投资驱动方面,徐州以有效投资促有效产出,加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1年徐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达到了61.97%,高于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54.89%)7个百分点;2012年徐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达到了66.87%,高于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58.65%)8.22个百分点。徐州基本形成了固定资产投资产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三足鼎立”以及民间资本投资“三分天下占其二”的基本格局。
在科技创新驱动方面,徐州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优势,把科技创新作为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驱动力。在传统产业科技创新方面,以徐州工程机械集团为例,近几年该集团在徐州、南京、上海、欧洲、巴西等设立研究院或研发中心,由中国领先目标变世界领先目标,既追求销售收入扩大,更追求技术领先于世界。在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方面,徐州以光伏产业和物联网主要发展方向,2006年成立江苏中能硅业集团,以追求技术领先为目标,目前生产的多晶硅材料,生产成本只有19美元/公斤,成为了全球生产成本最低、全国产品单位能耗最低、原料转化率达到99%的世界领先企业,并形成了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系统集成——太阳能电站完整的光伏产业链。以江苏中能硅业集团为核心,徐州即将成为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级的世界水平光伏产业基地。在物联网发展方面,徐州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依托,徐州重点发展以感知矿山物联网为核心,包括设施蔬菜物联网、农贸物联网、智慧医疗项目在内的物联网体系,2011年徐州物联网产业达到了486.6亿元,不久的将来,物联网产业将成为徐州第二个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新兴产业。
在文化驱动方面,徐州一方面充分挖掘汉文化、宗教文化、养生文化资源,以旧修旧保留历史建筑,以修建文博馆(规划馆、名人馆等)形式,通过各种现代技术手段,保留和再现徐州城市记忆;另一方面,把历史文化、当代文化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如体现汉文化的汉墓、汉俑、汉画,体现宗教文化的佛教和道教寺庙,体现养生文化的彭祖传说与旅游业相结合,或做成仿制品(汉佣),或建立专题公园,或在景区绘制成壁画和做成历史人物雕塑,或印制成旅游画册,而对于徐州当代艺术大师,如李可染、马可等蜚声全国的艺术名人,则由政府出资在旅游景区建立纪念馆。
在生态驱动方面,充分发挥市区山水交相辉映自然特色,想尽一切办法整山治湖。徐州市区72山峰原先主要为秃山,经过持之以恒植树造林,现市区绿地覆盖率达到31%;对于市区7个湖泊,退渔还湖、退耕还湖,禁止城中湖云龙湖周边搞别墅开发,湖边物业只租不售,湖边绿地归还群众,目前云龙湖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水质标准,云龙湖扩大到7.5平方公里;对于煤炭塌陷区,凡是低于地面2米以上区域,建成人工湖,增加市区水面或湿地,现整个徐州市区300亩以上公园17个,且全部对外敞开,供市民和游客游玩。徐州所辖县、市、区,则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或以林果经济为主,或以林业经济为主,或以有机果蔬为主,其中,新沂开辟了一山(马陵山)一湖(骆马湖)一古镇(窑湾古镇)为内容的生态旅游线路,邳州港上镇的银杏园成为了当地著名景区。
(三)四态联动
一个城市要想成功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转型,必然是“四态联动”。所谓“四态”,即心态、业态、形态和生态。
心态就是心理状态或内心所想,心态决定动态,心动决定行动,想法决定做法,徐州城市改造和城市拓展,能够做到上下一致、左右一致、心态与动态一致、想法与做法一致、心动与行动一致,关键问题就是徐州主要领导心态放正、心里无私,“把百姓需求作为政府工作要求”,这是徐州近几年发展取得成绩关键。所以,徐州是幸运的城市,因为徐州几位主要领导干部对徐州满怀感情在做事。
所谓业态,是指城市发展产业选择。一个城市竞争力主要依靠产业竞争力来体现。徐州近年产业发展体现了“全球化思维、本土化作为”精神,尤其在工程机械、煤化工、光伏产业发展方面,充分抓住产业主导权关乎产业竞争力真正内涵。例如,工程机械行业,以全球第一为目标,整合资源,不断创新;煤炭行业,依托徐州,跳出徐州,在新疆、陕甘、贵州等地建立煤炭基地;光伏行业,以全球第一为目标,不断创新,追求最低生产成本。
所谓形态,是指城市空间形态。徐州作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城市发展面临质的提高和量的扩张两大问题。为此,对于旧城和工矿区改造,重点以功能提升、生态修复为重点,徐州旧城现成为文化旅游、购物休闲最佳去处;新城建设,按照点-轴开发、现代城市功能提升为目标,重点发展新城区、高铁新城、铜山新区、航空新城。目前,整个徐州形成了“一核五城三十镇”城市集群发展格局。
所谓生态,既包括自然生态,也包括人文生态。作为转型时期的中国,要做到自然生态和谐已不容易,但徐州基本做到了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双和谐。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