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7万老年人,预示着常州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越来突出,其中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地释放。因此,推进“积极老龄化”,消除“亲情饥渴”和“心灵孤独”,不断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已成为建设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的“心”课题,并将助推常州老龄事业走向“心”高度。
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就我市而言,早在1985年就进入老龄化城市的行列,比全国提前了15年。到2012年末,全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为77.2万,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21.2%。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市绝大部分老年人的物质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物质养老问题初步得到解决。但是由于社会急剧转型、生活方式变革等原因,导致传统亲情疏远,家庭或单位在老年人精神关爱中的作用明显弱化。老年人的精神关爱已成为一个亟待全社会关注的新课题。
近年来,随着我市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市委市政府对老年人精神关爱日益重视,我市在老年人精神关爱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一是认识有了新提高。将老年人精神关爱工作纳入了“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写入了《常州市“十二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二是调研有了新加强。多次组织大型调研活动,对基层老年活动阵地建设情况、老年精神关爱工程实施情况、老年人文化建设情况等进行调研,钟楼区成为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老年心理关爱研究中心示范点。三是初步闯出了新路子。坚持政府关爱为主导,社会关爱为主体,社区关爱为重点,家庭关爱为基础,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初步形成了老年人精神关爱体系。
但同时必须看到:一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对情感的陪护,渴望关爱的需求不断增强,精神关爱越来越成为老年人幸福生活的重要元素;二是社会转型及生活节奏的加快,特别是娱乐生活网络化,加快了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老年人失落、焦虑感不断上升;三是独生子女走向前台的家庭结构小型化,冲淡了传统大家庭浓浓的亲情,导致老年人生活边缘化。由此带来的是我市近年来患抑郁症的老年人有增多趋势,老人跳楼自杀等一些极端情况也是时有发生。对照2015年我市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评判指标之一是人民群众满意度要达到70%,占全市五分之一人口的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好不好、幸福感高不高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进一步加强我市老年人精神关爱从现在开始就必须重视起来,行动起来。
一、把老年人精神关爱纳入全市道德讲堂内容。修订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7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亮点之一是增加了对老年人的精神关爱。法律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对老年人精神赡养已上升至法律层面。因此,建议利用“道德讲堂”这一载体,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推出一批有血有肉的关爱老年人精神的模范群体,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让老年人的精神赡养真正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对不尽孝道、漠视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反面典型予以道德鞭笞、曝光,支持老年人依法维护并争取自身的合法权益,在全市营造浓浓的关爱老年人精神生活的亲情氛围。
二、尽快筹建全市老年文化艺术节。2008年全国老龄办在全国创办中国老年文化艺术节,至今已举行两届,2012年,江苏省老龄办推动举办了江苏省首届老年文化艺术节,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目前全省各地都在积极筹划成立本市的老年文化艺术节,所以建议市老龄办牵头尽快启动设立老年文化艺术节,通过老年人文化艺术节这个平台,充分挖掘整合分散在基层的老年文化资源,激发释放老年人的文化精神需求。建议市区两级财政加大老年人文化艺术活动的支持力度,通过老年文化艺术的交流展示,进一步推动基层老年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营造欢乐祥和、健康文明的社会文化氛围,展现当代老年人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引导宅在家中的老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重新找到归属感,在自我展示过程中重新找到自身价值,缓解当前老年人中普遍存在的焦虑、孤独、忧郁等不良情绪。
三、开展青年结对关爱老年人专项活动。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深,我市空巢老人的队伍日益庞大,空巢老人在丧失劳动能力之前,生活自理基本没有问题,他们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精神与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有的老年人常常是“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过着孤灯单影的独居生活,甚至老人病死在家中无人知晓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动员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关爱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村委社区等基层单位要充分发挥走访服务队作用,对空巢老人的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及时建立专门档案,在此基础上,由团市委、文明办等单位牵头组建全市空巢老人志愿服务团队,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关爱服务,如电话问候、上门慰问、为老人读报、陪老人聊天等,帮助老人解开心结,快乐生活。在关爱服务过程中,针对许多老人对网络电视、数码相机、智能手机、上网冲浪等新兴事物不会用、不愿用、不敢用的现状,充分发挥年轻人的优势,引导老年人成为享受高科技成果的现代老人,赶上时代前进步伐,通过老年人自娱自乐促使老年人生活充实,乐趣丰满。
四、成立基层老年人心理疏导工作室。老年人是心理问题多发、易发的重点人群,以烦躁、冲动、偏执为特征的非健康心理在老年人群体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老年人普遍不愿意到心理咨询室去接受心理辅导,更不愿意到心理诊疗室接受心理诊疗。老年人群体中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干预和处理,不仅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还容易引发严重的社会事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将老年人心理健康引入社区工作,由社区建立“问题老人”台账,对“问题老人”的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针对调查情况,依托辖区内网格化管理平台,实施动态管理,在此基础上,以村委社区为单位,成立基层老年人心理疏导工作室,安排一名社区工作人员专职负责此项工作,根据台账信息,通过邀请上门或主动上门及时做好问题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干预。也可以以心理疏导工作室为依托,定期在社区组织开展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讲座、报告会,引导老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摆脱孤独寂寞,保持乐观健康的生活状态。这样,老年人遇到心理问题,可以在家门口尽快得到解决,避免问题积重难返。
五、拓宽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渠道。尽快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有关老年人优惠政策,参照各地做法,可以对年满60周岁的老人进入电影院、剧院、体育馆、博物馆及公共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场所,一律实行半价,同时鼓励私营旅游景点减免老年人票价。我市的广播、电视台开辟老年人专栏节目,出版经营老年人的图书、报刊、影视、娱乐产品,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六、建立老年人精神关爱组织机制。一是倡导领导当好表率,党委组织、宣传部门要倡导并研究将尊老爱老敬老作为考核领导干部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在领导干部中大力弘扬老年精神关爱的良好风气,使各级领导干部成为尊老敬老爱老的带头人和表率。二是加大财政投入,为精神关爱工作的开展提供经费保障。各级政府应当积极给予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推动老年精神关爱工作的持续开展。三是各级老年工作者要深入研究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规律,坚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好的经验和做法,为完善老年人精神关爱工作机制体制及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常州市社科院(联)课题组:陈满林、罗志平、骆建建、李军、苏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