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题版块 >> 社科品牌 >> 社会科学百家谈 >> 内容
 
《社会科学百家谈》传统节日清明文化
发布日期:2018-04-01  来源:社科联  浏览次数:  字号:〖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主持人:各位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我想这首诗大家非常熟悉,来自杜牧的清明》。节目开始,我们非常感谢我们的一位小朋友,张佳玉,今年才11给我们带来的这段古筝的伴奏,同样要感谢常州市吟诵协会的执行会长秦坚毅秦老师给我们带来的这一段朗诵。我们可以很清楚的听到在第二部分是我们的吟诵来表现的,所以我们请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尽管我们听不到你的掌声,但是希望用掌声来感谢一下他们在节目开始给我们带来的这一段非常精彩的表演。 为什么今天节目开始我们会请到秦老师他们带来这首清明呢?马上要到清明节了,清明节是我们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应该说是我们中国人非常重视的一个节日。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我们中国的文化意义上来讲是在仲春和暮春之交,也就是在我们冬至之后的第104天。清明节最早其实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那么到后来慢慢地就变成了纪念祖先的节日,跟我们的寒食节有关。事实上最早的清明节,据历史记载大约是始于周代,我们来算一算,应该说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是我们中国传统节日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当然我想清明节也代表着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以今天我们的社会科学百家谈节目将会和大家来做一期关于叫“汇善汇美,文化清明”的节目。事实上今天我们直播室请来的嘉宾非常的多,那么除了刚刚节目开始给我们带来伴奏和朗诵的两位之外,我们还得来介绍一下。首先我们来认识到今天的第一位嘉宾,来自常州市民间艺术家协会的主席、常州市诗词协会的副主席马士勇,马老师。你好,马老师。

嘉宾:大家好。

主持人:好,第二位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老广播,也是来自我们常州华音公益文化基金会的秘书长焦茂华焦老师,你好。

嘉宾:主持人好,听众朋友好。

主持人:好。第三位我们来认识到的是来自我们的福寿园国际集团常州栖凤山的总经理刘保林,刘经理你好。

    嘉宾:好,各位听众大家上午好。

主持人:好,非常欢迎三位嘉宾来到我们的节目中,今天我们要和大家共同来说到汇善汇美,文化清明。事实上清明的文化,可能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孩子一辈可能对我们传统节日的文化了解并不是太深刻,所以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一档节目让大家更多来关注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记得在今年两会的政府报告中,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三个关键词,环境、民生还有文化,那么其实这三个点和我们马上提到的在清明常州市民政局也是在清明的媒体发布会上提出了新时代新风尚和新殡葬的理念,我觉得正好契合了这个点,所以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就将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既然今天我们的节目是用诗词开头的,咱们就从诗词跟大家开始聊起,因为我知道前段时间我们的福寿园国际集团栖凤山进行了一个诗词会,这诗词会在现场也感动了很多人,我们节目开始先请马老师给我们大家来介绍一下好不好?

嘉宾:好的。这一次事实征文的主题是“让诗歌为生命喝彩”。它最大的特色是诗歌清明相连,但是它最关键的词是喝彩。我们讲到清明,好像总认为哀伤、悲愁、离情等等,这次我们用喝彩”一词,关键是为清明增加一点亮色,因为古代人清明节的时候,他不仅仅是祭祀扫墓,他还有很多非常美好的活动,踏青、放风筝、植树等等,这些都是很美好的,甚至郊游这个事都是像我们现在春游一样的感觉,你像刚刚我们秦老师朗诵《清明》,也是我们唐诗的代表作,关于清明方面的。他是用了两种语言,一个是普通话朗诵,一个是用我们常州话吟诵。常州吟诵是国家非遗,我们常州市有一个非常很了不起的外号叫思过常州,在全国这么多城市敢这样“思过”的,只有一家常州,而且这个称呼不是我们自己封的是历史上的名家封的。

主持人:所以说到清明文化从古至今,因为您是诗词协会的副会长,平时诗歌接触的也更多一些,从古至今其实描写我们传统节日清明的诗词也特别多,您自己会比较喜欢的是哪一首?

嘉宾:我最喜欢的还是,刚才秦老师朗诵的,也是最经典的。因为它里边有很多信息量,可以通过这首诗,我们了解,当时唐人怎么过清明。你比如说“清明时节”,它首先是指时节,就像你刚才讲的,它是我们24个节气里边的一个节气段,半个月不是指清明的一天。“雨纷纷”现在其实还是这样的,雨纷纷,而且他用的纷纷词组,你看我们大雪纷纷,为什么雨纷纷,雨绵绵的感觉,秋雨绵绵。他这首诗一开始的前两句是想营造一种愁的心态,为什么“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不是指我们去郊游的人,去扫墓的人,“行人”是指作者自己,他是一个在羁旅中的人。你像杜牧,他的老家是西安,他写这首诗的时候在南京郊外,杏花村边。那么他的当时是干嘛?当时他是在安徽的池州做刺史,做官。在清明时节人们都会回家扫墓的时候,唐朝的时候,清明节要放假一个礼拜供人们回去扫墓,可是他因为工作需要,他不仅不在自己的衙堂里办公,也回不了家乡,他还在旅途之中,所以他心情很愁闷。另外因为那个年代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实际是一个字就是孝,孝是中国真正的信仰。在这个时候人们都回去扫墓了,他却回不去,所以说要“愁断肠”,但是他话锋一转,“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它另一种的人生态度出来了。虽然我们可以讲他是借酒浇愁,其实也是反映在当时我们怎么过清明的。可能比如说朋友们扫过墓以后在一起聚会,酒宴。

主持人:愁绪并不是说清明节唯一的一种情绪,这里面有很多种,那么我们踏青跟春天的向往,当然,其实对于先人的祭奠,这种情绪也不是倡导所有的人都在这种离愁的情绪中间哀伤或者痛苦,也许更好面对生命,这是我们对于清明文化的真正理解。那么说到这里的时候,我特别想问一问为什么这一次我们福寿园国际集团会进行这样的一个诗词会呢?希望通过诗词会来倡导什么内容?

嘉宾:这次活动,其实让我作为一个私诗歌爱好者都很感动,我们平常协会里面搞活动往往是我们一个创意,然后我们找比如说相关部门配合我们,而这一次的诗歌会是栖凤山主动提出来,找我们文化团体,作家协会、诗词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起来搞这个活动。 那么他们提出来“让诗歌为生命喝彩”,其实也是他们主办方提出来的,让我们写诗的人眼前一亮。是的,诗歌,它是歌颂生命的,不能整天是哀愁,好像是悲悲伤伤的这种。

主持人:更加积极很向上的状态去面对。

嘉宾:为了寻找灵感,我们到栖凤山去采风,发现的经营理念和我们传统的陵园是不一样的去了以后首先感觉到它是一个公园,是一个娱乐场所,是真正心中向往那种栖息之地,不仅仅是去过的人,就是合作的人都有这种感觉,环境很美。第二个是人文环境氛围非常好,把我们常州很多先贤,树了塑像,我们去了以后,感觉到,这才是真正的人文的陵园文化。

主持人:好,那么说到这里的话,我想要请我们的刘总和大家来说说了,毕竟清明期间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就是祭扫,祭奠自己的先辈。常州市民政局在今年的清明媒体会上也提出了新时代新风尚以及新殡葬这样的一个理念,从祭扫的形式来说,从古至今,随着社会的不断的发展,你会发现我们祭扫的形式、习惯也都在发生着一些改变。所以我们特别想听您说一说,因为您是在这个行业内部的,那么新的这种殡葬的理念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也请您在节目中跟我们听众朋友们来介绍一下

嘉宾:生命的习俗,我们传统的杀猪宰羊作祭品,包括放鞭炮,烧锡箔纸签名物,到现代我们所提倡的用鲜花,用花栽,包括用心愿卡黄丝带,还有寄情于景,这更加绿色环保的形式去纪念。我们今年也尝试了用诗歌诵读、音乐演奏,包括茶艺表演等形式追寻先人。同时我们还想也用我们的环境,吸引更多的市民来到我们栖凤山国际陵园,作为一次家人踏青聚会包括小朋友们,他们可以做一些绿柳、系丝带、放风筝、放气球的活动,当然大人,我们可以在草地上聚会,赏花观景,谈天交流形式进一步的感恩亲情,感谢生命,对新时代的清明有更符合时代主题的纪念形式。

主持人:是的,其实我们是要把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继承下来,那么清明是中国四大传统的节日之一,我们不完全是沉浸在愁绪或者怀念的情绪之中,更重要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生命的质量,生命的文化。我们要让当下的生命活得更加灿烂和精彩,这可能才是我们在清明文化上面倡导的一点。说到这里的话,我觉得对于清明文化的理解,可能我们的老广播焦茂华老师也是特别有感触的,焦老师。因为焦老师也去参加了诗会,本身来说我对她也比较了解,她一个比较具有浪漫情怀的人。我想听您来说一说对于清明文化的理解,包括这种传统文化的理解。刚才节目开始我也提到了,可能现在一些年轻的朋友,他对于传统节日的理解不是那么深刻,我希望听听您自己个人的理解,你也可以带动一下我们收音机前一些年轻朋友对于传统节日的这种理解。

嘉宾:好的,小路。就是谈到这个话题,我特别的想说一个我个人感受,刚才马老师讲到了清明,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清明节他跟我们传统文化当中的二十四个节气真不一样。别的节气不会给人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我当时首先看到这首杜牧诗的时候,我能想象的就是一清明出游图,它特别清晰摆在我们面前一幅画卷,什么都不缺,我能从诗中读出,他有忧郁有伤感,他有洒脱和奔放。浓浓的思情中带着感恩,深深的忧郁当中又带着浪漫,它能够让我想象我们的先人在祭扫完祖先以后,他更关注的是当下的生活,当下,我在生存的状态应该是怎样?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特别的正能量。我也读过一首,我们常州人也有一首诗,不知道马老师知道不知道,可能是个无名氏写的。他说:龙城闲望爱晴天,何处风光在眼前。寒食桃柳千树开,清明日出万家烟。其实我们的先人在清明期间,它给予自身的那种特别的正能量。我想到我小时候,清明节可以说在我的成长,成熟的岁月里,它真的有很多不同的意义。

主持人:怎么说?

嘉宾:当时我记得很小的时候,跟着我爸爸妈妈去祭扫爷爷奶奶,还有太爷爷太奶奶,我稍稍懂了一点,原来人老了以后是会离开我们而去的。过了若干年以后,我就要去祭扫我的爸爸妈妈,并且我爸妈是属于那种,把生命看用现在那个话讲是比较豁达,他们的骨灰撒在了他们认为特别美丽的,哺育我们成长的太湖里。所以我们去祭扫爸爸妈妈的时候,很早以前带着花瓣,他们喜欢的一些东西。渐渐的就是身边的人,越来越多地离我们而去,真的让我们会反思。人是无可选择来到了这个世界上,也是无可奈何离开这个世界

主持人:我在说简单点,每个人都是要面对的,生命这个东西,我们放在大自然中间去看,是一种很自然的一种规律。

嘉宾:但是当你带有不同的观念和你的感受去看待死的时候,你的生活状态是不一样的,会给到你好多。为什么说清明节是伴随我成长的,就是任何一个节气,就是我们24节气。就不说国外的了,跟我们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但是清明文化,是人生,整个成长过程当中不可或缺的,这个时间段会让你突然会对自己,对世界对人生不一样的感受和感觉。

主持人:我觉得成熟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说我们通过学习,但是我觉得一定是经历这种生命的出现或者生命的消亡的时候,它是最容易让你一下子瞬间长大的。我觉得也许收音机前很多听众朋友或者在座的几位老师可能都会有类似的一种感触,因为人只有在受到比较大的冲击的时候,你的心灵、你的思想可能一下子就会有比较大的转变。 好,说到这里我觉得我们这期的主题“清明文化,汇善汇美”,希望通过这档节目让大家对于生命,对于清明的文化有所思考,也更愿意去接触和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说到这里既然我们今天以诗词开头,我们节目间隙的时候也有请来自常州清潭实验小学的张佳玉小朋友,今年才11岁,还有我们常州市吟诵协会的执行会长秦坚毅,再请老师给我们带来一首诗词的朗诵,有关清明的这首应该是叫《雀踏枝》,作者是谁,跟我们大家来介绍一下

嘉宾:这首词这个是作者叫冯延巳,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他属于婉约派。

主持人:好,接下来就让我们洗耳恭听,我们请张佳玉小朋友继续给我们带来这一段古筝的伴奏,来,我们有请两位。

鹊踏枝 六曲阑干偎碧树    五代 冯延巳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主持人:非常感谢两位嘉宾带来的诗词朗诵,希望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也正好借着我们传统节日清明即将到来的时刻,可以把这些古诗词翻出来朗诵一下,我觉得这个还真是更有传统节日的味道。好,那么时间的关系,我们先和大家进入一段半点的宣传时间,稍后的时间也欢迎各位继续关注正在为您直播送出的社会科学百家谈。

主持人:半点之后,欢迎各位继续回到正在为您直播送出的常州新闻综合广播的社会科学百家谈节目,我是主持人小路,依然欢迎大家的收听。我们节目主题“汇善汇美,文化清明”。我感觉,这是相对来说很诗意的一档节目,因为今天从古筝,从诗词开始在节目中和大家去感受到了清明的文化,但是我想清明文化的精髓,有很多是我们需要一直传承的当然我觉得在今天节目上半段,我们也感受到了清明文化中还应该有一些更加积极向上的元素,所以说传统的节日,传统的文化需要我们一辈一辈,一代一代更好去了解,去学习他的精髓所在。那么接下来的节目中我们也将继续和大家来邀请到今天的三位嘉宾,常州市诗词协会的副主席马士勇以及常州华音公益基金文化基金会的秘书长焦茂华和福寿园国际集团常州栖凤山的总经理刘保林三位嘉宾,为大家继续来关注我们今天文化清明的主题。刚才一直说到在今年的清明的媒体发布会上提出了新时代新风尚以及新殡葬。其实新的殡葬理念作为像福寿园集团来讲,有它的社会责任以及公益精神,我也听说刘总其实是有很多公益的活动在进行,跟大家一起来介绍一下,因为去年的节目中我记得有志愿者,好像给环卫工人织围巾,然后送给他们等等。现在我们有哪些公益活动跟听众介绍一下。

嘉宾:是这样,我们栖凤山的活动理念之一与社会融为一体,推动社会的进步。 我们的企业责任里面也有很重要的一条,公益精神也体现我们城市进步,我们社会文明的一个主要标志。所以我们每年我们从元宵节开始,有送温暖环卫工人的公益活动,每年我们都有十余项的公益活动,基本上也都是免费的,我们志愿参加。同时我们也与有关机构做一些公益性的活动,比如我们和红十字会,然后为我们的遗体器官角膜捐献者提供红十字会的纪念碑落成,然后每年我们也做一些的纪念活动

主持人:其实也是当下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热点,因为我觉得其实对于我们的就是说大众来讲,对于遗体捐献等,这一块的知识大家了解的还不多,我觉得还没有真正去理解这个意义,你们一般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必须去做这样的宣传或者推广?

嘉宾:是这样,我们也是借助咱们政府社会的力量,比如红十字会他们的影响力更强,然后我们与他们签订协议,我们作为企业无偿免费提供纪念场所,遗体捐献者把肉体奉献给了我们的医学事业,他们的精神也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所以也需要一个纪念他们的形式,所以我们建立了红十字会的遗体捐献纪念墙,每年最感人的是什么呢?很多的捐献者家属,有也不完全接受家人的选择方式的,但是他每年到我们栖凤山来纪念家人,他有一个地方,有了一个情感的寄托,能和其它墓葬形式一样去缅怀他的亲人

主持人:那么你们这边有没有接受类似于这种遗体捐赠或者是其他器官捐赠的角落,或者这样一个通道呢?

嘉宾:这个通道红十字总会有专门的遗体捐献的热线,我们是承载纪念形式。

主持人:好的,而且刚才马老师说到了,去福寿园国际集团的时候有一个非常深的感受,其实在这里我们会看到很多常州文化元素的体现。我们请刘总给大家说一说你们的理念,怎么去体现常州文化的元素的。

嘉宾:应该说,栖凤山国际人文陵园的定位是很准确,是定位在我们常州,我们所有的工作要体现常州的城市精神,常州的城市文化。所以我们有一个理念:建名人文化,为我们常州,乃至我们全社会做出卓越贡献的名人大家,我们给他们树碑立传。现在已经入住我们栖凤山的名人,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周有光先生,刘海粟先生,还有冯中云吕思勉,包括屠季、屠宽,总共有十几位名人入驻。现在栖凤山是一个陵园,未来100年以后,它就是一个露天的人文纪念公园,寻找我们城市记忆,在栖凤山能够寻到我们城市发展的脉络和文化。

主持人对一个城市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经常就是说先贤的思想精髓如何去传承下来,有这样的一个地方去展现常州的一些名人,尽管他们已故,但是他们的精神也一直会留在我们后人的心中并且不断去学习,所以我觉得这个理念是真的非常好。那么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来说,对于清明节来说我们的普通老百姓,现在也在更多提倡,绿色节地的生态的殡葬文化,这个怎么去诠释它,怎么去理解它,也请刘总给我们大家来介绍一下。

嘉宾:对于绿色生态,我们是这样理解的,绿色生态的节地葬,尽可能少占地,甚至叫不占地,同样也能够体现我们对他们的记忆不仅仅是石头,更多的是绿化景观,是自然的元素也能够凸显情感元素,所以我们是想在设计体现艺术性,纪念也体现个性化。我们产品有壁葬、草坪葬,花坛葬,还有一些小型木等节地生态产品,真正实现绿色环保,还有一些是,骨灰可以降解的,不保留的,土地反复使用,其实体现了当下绿色环保的主旨。

主持人:因为传统概念上,大家在想殡葬文化的绿色怎么去体现,我想刚刚就说到了一个很关键的节地或者不用地理念,因为尤其是现在年纪大的人,可能思想上并不一定能接受这种,但是我觉得以后,往后这种绿色的理念,我们慢慢的逐渐的,一定要去改变并且接受,那么像清明文化元素的一些东西,你们平时还会推出哪些这样的一些活动?

嘉宾:对清明文化,我们人文纪念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有,同时我们还提供了客户来园的免费班车,包括我们鲜花、礼仪的服务,还有一些我们代客祭扫,这些工作,只要客户,我们的市民在缅怀先人、纪念先贤方面有所需求,我们希望是用自己的智慧,创造性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满足市民各阶层的需求。

主持人:好,我们在微信平台上有一位听众也发来问题,他现在的话,你们可以提供哪些个性化服务的,什么样的服务内容?

嘉宾:要看客户的需求,包括对墓碑设计、礼仪告别,甚至送行,我们的服务目前主要是围绕三方面,一个是公墓的纪念,以公园的形式去呈现给大家。第二个是我们的生前契约,就是老人在健康的时候,很多老人不愿意为子女,在他过世以后为子女添麻烦,或者子女不了解这些祭祀的方式,那么我们可以采用生前契约的形式,今后在老人家去世的时候,他的后事只要一个电话,有我们的团队给他全面的办理。

主持人:像这些词,其实这些概念相对来说比较新,所以我看,现在的这种文化理念也的确是在随着时代的变化出现很大的变化。节目最后的一些时间,我想我们再回到今天节目的主题上来讲,那么几位你们觉得说,未来清明节的发展这种趋势,会有一些什么样的变化?或者说你们会有样的预判,可以在节目中也跟大家来说一说吗?

嘉宾:我先说了。是这样,我们现在是公墓变公园,未来的祭祀是变为纪念,墓碑越来越小,但是纪念的容量会越来越大。清明节本身是一个温馨和谐的节日,我想今后,它会更加体现我们的精神文明,更加体现了绿色自然生态。同时它也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然后纪念的载体,也更加丰富多样,更多的融入新科技和新文化。

主持人:说得非常好,马老师来说说您的理解。

嘉宾:我觉得我们中华文明它最大的特点是吸纳,把外来的优秀文化吸纳进来,老祖宗的很多优秀传统,我们能够继承,外来的比较科学的文明的东西,我们也会及时地吸收,所以我相信我们的文化,会越来越文明化精细化。

    主持人:好,焦老师呢?

嘉宾:还是说清明,我就觉得据我所知,我们清明的命名,是我们24个节气当中唯一用形容词来命名的,别的像谷雨、小雨、立冬、立秋都是名词“清明”二字蕴含了好多,我认为用哲学思想方面的先人智慧,所以我会觉得清明给到我的那种感觉,这种由此而衍生的其实最重要的是,让我们活着的人怎么更好活着,更有意义活着。我觉得这是最有意思的事,我也是一个特别容易被感染的人,前段时间大家都看过《寻梦环游记》,一个电影它描绘那么美的精神世界,就说一个人,只要你还能留在活着的人的心中,你精神永远不死。我觉得我想用胡适的《生命有何意义》当中说了一段话,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他说“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于自己怎么生活。 你若情愿,把六尺之躯葬送在白昼做梦之上,那就是你这一生的意义了;你若发愤振作起来,决心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去创造自己的生命,那么你活一天便有了一天的义。做一事便有了做一事的意义,生命是无穷的,生命的意义也就无穷了。”

主持人:这真的是,大家之言就是不一样。其实你会发现生命的意义或者生命的质量,我们之前也一直在提生命文化,这个东西,其实在每个人心里它都有一个不同的标准,它不像有一些科学数据一样,有些数学题,它一定是有标准答案的,生命意义这个东西它没有标准答案。

嘉宾:每个人是每一个人的活法。

主持人:而且每个人心中都有他的一杆标尺,而且幸福感这个东西我觉得就跟生命的质量是一样的!它很难去用具体的一个标准衡量,但是却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探索它,并且向一些大家学习。其实今天我们文化清明这档节目,希望大家,通过清明节的到来,传统文化节日的到来,可以对我们的生命,对我们的生活有所思考。像刚才说的面对生和死的时候,其实生的意义更重要,你当下可以做什么?可以为社会做什么,为国家做什么贡献,我觉得这可能是我们更有意义,或者更值得去思考的一件事情。所以我觉得焦老师刚刚的这一段话特别好,也可以让大家从中去做一些生命的思考。

嘉宾:我觉得这是我们所有包括福寿园栖凤山他们不断努力在做,就是这种生命文化,生死文化的那种宣传,做大量的公益宣传,其实就在于让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怎样更加积极活着,不要辜负了这美好的时光。

主持人:其实,我想就是一种文化的传递也好,它需要我们的市民,需要我们的国家政府,当然也需要这样的企业都具有这样的责任感,然后有这样的一种理念或者信念,把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好去传递下去,让每一个人在生活中,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都有一种敬畏感尊重感,并且把更好的文化就这样传递下去。我觉得这是我们今天节目中最重要的一个理念,所以我们的名字叫做“汇善汇美,文化清明”,我们在节目最后送上的这首歌曲,刚才我们的焦老师提到的《寻梦环游记》。

嘉宾:我觉得这是部电影真的特别好看。

主持人:就是属于亲子型的老少咸宜,大家都可以去看的,但可能每个人从这部电影中获得生命的思考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希望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有所收获的。好,感谢三位嘉宾来到我们的节目中,谢谢我们的马老师、焦老师还有我们的刘总,谢谢你们给我们上了一堂非常生动的课,谢谢,我们下次有机会在节目中再见。

嘉宾:好,谢谢!

[打印] [关闭]
 
主办单位: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州市社会科学院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A座1424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5683850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52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