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社科普及 >> 科普文化 >> 内容
 
走, 去认认“哈尼家”常州的“人文始祖”
发布日期:2025-05-19  来源:社科联  浏览次数:  字号:〖
 

季子诞辰日来临之际,江苏省季子文化研究会等多方联动,在常州举办第17个季子诚信日系列活动。同时,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省、市季子文化研究会的会员,还在舜山小镇举行“季子文化与江南文化的根脉探寻与融合发展”学术研讨会,探寻“延陵世泽、礼让家风”的当代价值。

季子,何许人也?千百年来,作为“常州人文始祖”,他的品德、智慧和思想对区域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高远庙堂上、史家典籍中,季子的故事代代相传,但这个“历史符号”在市民生活里却显得有些缺位。如何更好地走近和走进先贤?常州人在求索。

千古信义,重新认识季子

生活在公元前576年至约公元前485年的季札,姓姬名札,因在四兄弟中排行第四,故称季,世称公子札、吴季子、季子。他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文艺评论家,以其重礼仪和诚信成为春秋吴文化的杰出代表。他曾与孔子并称“南季北孔”,并被传为孔子“最仰慕的人”。

公元前547年,季札受封于延陵,史称“延陵季子”。如果再算上此前他为礼让而躬耕舜山,常州地名和城市史的开端和形成便都有了清晰脉络。季子文化也由此成为常州文脉之根、文化之基。

“耕读传家学诗礼,崇文重教育英才是‘学风’,“仁义诚信尚文学,经世担当献热血是‘作风’,‘吟咏立说成大观,儒雅风流东南冠’是‘文风’,‘诗礼兴族明道理,谦慎求真报家国’是‘家风’,‘外柔内刚顺和安,睿智灵动血性担’是‘民风’。”在常州市季子文化研究会的相关成果中,季子对常州文脉的影响被概括为这样的“五风’。


在季子诚信日活动现场,编钟与电子乐交融、白发老者的方言民谣与古典乐相和....参与者之一、我市文史爱好者秦大峰观看了音乐剧《季子观乐·秦风》和《耄耋老人唱季札》等创新文艺表演后,觉得这样的艺术演绎‘活化了历史记忆”。这样的感受,引发了在场观众张先生的共鸣,他是听闻有这个活动后专门从镇江丹阳赶来常州的。“我们现在说季子,就是想窥探史书典籍上寥寥数字背后的鲜活气息,认识一个血肉丰满、可观可感的人。”张先生说。

从祖先泰伯奔吴到幼习礼乐、三让王位,再到封邑延陵、观乐议政、交游君子、见微知著、徐墓挂剑、嬴博葬子、躬耕延陵,再到九旬之时大义救....季子的一生,在编撰出版《季札传》的常州市季子文化研究会会长吴林华看来,“应该要让老百姓喜闻乐见”。

文明溯源,融入“江南”根脉

当天,江苏省季子文化研究会、常州市季子文化研究会等联合主办“季子文化与江南文化的根脉探寻与融合发展”学术研讨会。现场名家云集,主旨演讲由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何建华研究员主持,上海市文史馆馆员、 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熊月之研究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刘康德教授,江苏省季子文化研究会会长周群教授,上海钱繆研究会名誉会长钱汉东,上海社科院邵建研究员,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宫长为研究员,常州市季子文化研究会会长吴林华,常州市政协文史馆馆长沈建钢等8位专家学者,围绕“吴文化、吴越文化与季子文化”“江南文化的根与脉”“江南大地与季子文化的渊源与异同”“季子文化与江南文化如何融合发展”“季子文化基因对常州人的世代传承影响”“发掘研究季子文化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等主题作了交流发言。

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季子文化、吴文化、吴越文化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季子作为春秋时期吴文化的杰出代表,其思想与精神深深植根于江南文化的血脉之中。他的“三让王位”之举,尽显超凡的谦逊与豁达,这种高尚品德成为后世敬仰、学习的典范;他的“徐墓挂剑”等诚信故事千古传颂,为诚信树立了标杆。江南文化的温婉细腻、崇文重教、诚信友善等特质,都能在季子文化中找到根源,二者相互交融、相辅相成,共同铸就江南地区独特的文化风貌。对常州而言,季子文化中蕴含的至德至仁、博学睿智、诚信亲民精神,塑造了常州独特的文化魅力与城市品格,深深烙印在一代又一代常州人的灵魂深处。

“与会的很多专家都建议,深入挖掘季子文化与江南文化的内在联系,积极探索二者在新时代背景下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并希望能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不断丰富江南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吴林华说。

寻踪觅迹,求索传承路径

在家族谱系中,吴林华是季札第85世孙。他曾说,自 己从小就十分喜欢看书,《说岳全传》 《三国演义》 《水浒传》《西游记》 等故事性强、人物鲜活的书不知翻了多少遍。但他的确没有想到,10年前吴下桥吴氏宗谱的一次续修,促使自己从热心读者变成用心的著者。

“我从哪里来’,通过修谱已经一清二楚了;要到哪里去’,古人留下的哲学命题令我思考。”近年来,吴林华积极推动创立和发展常州市季子文化研究会和江苏省季子文化研究会,感恩先祖之德、回报社会之情、传承季子文化之责交融。

吴林华说,这次活动上作为成果进行赠送交流的《季札传》,也是在“讲故事”一叙事为主、夹叙夹议地呈现季札波澜壮阔的一生。“主线故事是以《左传》《史记》为纲,结合‘上博楚简’等出土文献,旁及《吴越春秋》《说苑》《新序》等古籍当然也引田了我们的谱牒,这样让故事性与学术性相结合。”他介绍。

事实上,《季札传》 里不仅有季札,还穿插了对季札人生轨迹产生重大影响的泰伯、寿梦、诸樊乃至阖闾、夫差、伍子胥等人的故事,把季札的一生融入春秋的大时代和吴国兴衰的历史长河中考量。此外,该书还从《史记》中专门录出《吴年表》,整理出《吴国宗室人物别名录》,甚至还完整地整理出《季札大事年表》。(本报记者何塬文 夏晨希 王栋栋 陆士卿摄

链接

季子“生命钟”的部分重要时刻

1岁公元前576年,周简王十年,吴王寿梦十年季札出生。是年,吴国与鲁、晋、齐、宋、卫、郑等国会盟于钟离。

16岁公元前561年,周灵王十一年,吴王寿梦二十五年吴王寿梦希望季札继位,季札——让王位。寿梦改立长子诸樊。

30岁公元前547年,周灵王二十五年,吴王诸樊十三年,吴王馀祭元年诸樊去世,馀祭继位,封季札于延陵,季札由此被称为“延陵季子”。

33岁公元前544年,周景王元年,吴王馀祭四年季札出使中原,历鲁、齐、郑、卫、晋等国,及归,挂剑徐墓。是年,孔子8岁。

92岁公元前485年,周敬王三十五年,吴王夫差十一年季札救陈。

93岁公元前484年,周敬王三十六年,吴王夫差十二年季札去世,葬于上湖之中、申浦之西。孔子手书“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十字,以为凭吊。

[打印] [关闭]
 
主办单位: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州市社会科学院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A座1424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5683850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52  苏ICP备05003616号-2